「我想讀VA,但父母想我讀商科⋯」

相信很多青少年升上中三後會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中四揀咩選修科好呢?」當大家都為這條問題而煩惱的時候,如果你的父母再加以壓力,你會順從父母的意見,還是堅持自己己見呢?

明白很多父母在子女求學階段都尤其緊張,怕孩子跟不上學習進度,又好奇子女交上哪些朋友等。而且,有些父母對子女抱有期望,俗語有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父母們可能會左右子女在學校的決定。例如有父母希望子女將來成為一位醫生,就會勸導子女選修生物科;如果希望子女將來從商,就會勸導子女選修經濟或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甚至有家長認為歷史、地理、視覺藝術科等文科在將來「搵唔到食」,所以不希望或阻止子女選修這些科目。

如果同學們正遇到上述的問題,不知道如何向父母訴説自己選科的意向,我們建議同學先思考自己將來的工作方向,愈詳細的計劃愈好,這有助向父母坦白自己的想法時,讓父母知道到你並不是隨便作決定,你是有長遠計劃的,他們會較安心。然後,同學可以向父母證明自己的決心,例如參加你有興趣那科的校內活動或比賽,閲讀其書籍,在網上搜尋其資料,分享該科目的有趣之處或小知識給父母。相信經過一翻努力後,父母都會明白你的決心。

「父母咩都要管,著衫要管,出街又要管!」

在成長階段,父母難免會對我們的生活有許多限制和指點,我們通常會嫌棄父母「管得太多」甚至覺得他們「好煩,阻住晒」。但實質上這些都是出於父母對我們的擔心,例如擔心我們太晚歸家會有危險,或者他們認為我們未有能力保護自己等。

我們作為子女亦有責任令父母安心,可以先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嘗試向父母作出承諾,例如在特定時間點前回到家,避免太夜歸家令父母擔心。如有突發事情發生或需要夜歸時,要先打電話或者傳訊息通知和向父母解釋,承諾在外也會照顧好自己,令他們安心。

當我們做好子女的責任,相信父母便會對你更放心,逐漸減少對你的規管和限制。

「阿爸阿媽掛住翻工,但我想佢地關心下我⋯」

明白一些家長可能在工作上較忙碌,缺乏時間陪伴子女,令子女覺得自己被忽略和不被關心,甚至覺得自己喺父母心目中比唔上工作,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我們建議可以認真坐下來向父母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自己不希望被忽略,希望得到更多關心和陪伴。唯有主動開口提出和冷靜溝通,才能有效解決和改善該問題。可以與父母討論既能顧及他們工作和自己的方法,例如定立特別的親子時間互相陪伴,每晚一起看電視丶聊天等,亦可設立旅行日,一家人一同到外遊玩等。

「父母要離婚,點算好⋯」

近年來,香港的離婚個案有上升趨勢,根據香港統計年行(2021),香港的離婚率由2017年的19,394宗( 37% )上升至2019年的21,157宗(48%),當中不少個案發生在子女仍在學的時候。無論在家庭、學業、心理層面上,父母離婚對於子女都帶來很多影響。但有些青少年會將父母的離婚問題歸咎於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爸爸媽媽離婚係咪因為我唔夠乖?」或者「爸爸媽媽成日鬧交係咪因為我做得唔夠好?」相信父母離婚的決定並非一時魯莽,當中涉及很多原因,很多青少年剛遇到這個問題時因感到很無助和傷心,而且難以向父母啟齒,所以會責怪自己。

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我們建議青少年可以尋找值得信任的大人傾訴,例如老師、社工、教友等,與他們傾訴可讓青少年感到有安全感。他們亦可以與父母溝通,或安排父母與青少年在他們的陪同下進行雙向溝通,在安全的環境下了解兩方需要,比起單方面了解父母或青少年的感受更有效。青少年也可以和值得信任的同學及朋友抒發情緒,相信父母離婚會為青少年帶來很多負面情緒,所以有一個合適的抒發渠道可以減低青少年心理層面上的影響

「屋企經濟環境唔好,我唔敢同屋企人講我想換個新電話⋯」

明白青少年會因家庭經濟負擔重,因而不敢向父母提出自己希望購買某些生活必需品或拿飯錢,希望自己能出一分力,幫父母分擔家庭經濟負擔。青少年可從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入手,在零用錢中抽出一部分存起來,減少生活中無謂的開支,例如飲料等,培養自身理財觀念,確保自己身上有一筆錢可以用於不時之需或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減輕家庭支出和經濟負擔。

如果考慮做兼職,可選擇一些工作時長較短或時間有彈性的兼職,但最重要的是要先衡量自己的精神和時間是否能夠同時兼顧好學業和工作。我們建議可以先與父母仔細商量,先徵得他們的同意,承諾和確保自己真的能夠兼顧好一切才去做兼職,幫補家計。相信父母知道子女有顧及家庭的心,都會感到很欣慰。